丙肝是怎么得来的
发布于 2025/05/02 08:08
发布于 2025/05/02 08:08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及共用个人物品等途径感染。丙肝病毒HCV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
接触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或血制品1992年前未严格筛查时常见、静脉吸毒共用针具、不规范纹身或穿刺操作等。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可在肝细胞内复制并引发炎症反应。
感染HCV的孕妇约有5%概率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胎儿。母婴传播风险与孕妇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时传播率可达15%。目前尚无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但规范抗病毒治疗可降低风险。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HCV,尤其存在黏膜损伤、多性伴或合并性传播疾病时。病毒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交换传播,但日常接吻、拥抱等接触不会感染。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包括牙科器械、内窥镜、透析设备等。不规范注射如重复使用针头、针灸或手术操作也可能成为感染源。现代医疗已通过一次性耗材和严格消毒大幅降低风险。
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剪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存在潜在风险。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日常共用餐具、衣物或握手等社交接触不会传播。
预防丙肝需避免高危行为,包括拒绝毒品注射、确保医疗操作无菌化、使用避孕套等。感染者应避免饮酒以减轻肝脏负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确诊后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遵医嘱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方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病毒学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