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得的原因
发布于 2025/05/30 08:51
发布于 2025/05/30 08:51
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的慢性炎症,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损伤、长期药物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病因,该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腺体逐渐萎缩。感染后可能伴随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根除治疗需结合抗生素和抑酸药物。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损伤胃黏膜,长期胆汁反流可引发胃黏膜化学性炎症,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紊乱者,典型症状包括口苦、胃部灼热感。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攻击胃黏膜腺体导致萎缩,多伴随恶性贫血。这类患者胃酸分泌显著减少,可能出现舌炎、神经系统症状等维生素B12缺乏表现。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可能抑制胃黏膜修复,诱发药物性胃炎。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防御能力,最终导致腺体萎缩。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食品或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高温烫食可能造成物理性刺激。这些因素协同促进胃黏膜炎症进展,表现为胃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过冷过热及辛辣刺激食物,优先选择易消化的鱼肉、蒸蛋等优质蛋白。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有助于胃黏膜修复,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在5克以内。建议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合并贫血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制剂。
上一篇 : 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因
下一篇 : 小孩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