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肝炎是什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6/04 06:59
发布于 2025/06/04 06:59
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或体液接触、性接触、医源性传播及密切生活接触。病毒通过侵入肝细胞复制导致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通过血液或体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这是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感染后90%以上会转为慢性携带状态。目前通过新生儿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的阻断措施,可使传播风险降低95%以上。
输入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污染医疗器械如注射器、牙科器械、纹身或穿耳洞等有创操作均可传播。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长达7天,微量血液接触即可能感染。规范的消毒灭菌和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能有效预防。
无防护性行为中,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所含病毒可通过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多个性伴侣或男男性行为者感染风险显著增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80%以上传播风险。
医务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或透析患者共用设备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传播。职业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可提供有效保护。
家庭成员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生活用品存在风险。病毒不通过消化道传播,共餐、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感染。接种疫苗是预防家庭内传播的关键措施。
预防乙肝需落实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包括普及疫苗接种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推广安全注射;二级预防强调定期筛查乙肝五项检测,感染者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三级预防针对慢性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同时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酒精和肝毒性药物,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以增强免疫力。慢性感染者应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癌变迹象。
上一篇 : 什么叫病毒性肝炎携带者呢
下一篇 : b型肝炎能治好吗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