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
发布于 2025/06/04 07:23
发布于 2025/06/04 07:23
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和肝区不适。这些症状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表现、进展期和恢复期。
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为全身乏力,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这与病毒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能量代谢障碍有关。患者常主诉"提不起精神",尤其在午后症状加重。适当卧床休息可缓解症状,但需警惕乏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约80%患者出现明显食欲下降,伴随厌油腻食物。肝脏胆汁分泌功能受损影响脂肪消化是主要原因。早期可表现为闻到油烟味即感恶心,严重者体重短期内下降5%以上。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粥类、面食,少量多餐维持营养。
病毒血症期常见消化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出现胆汁性呕吐。这与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血氨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若呕吐导致脱水,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表现,需及时补液治疗。
进展期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色。因肝细胞坏死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34.2μmol/L。黄疸通常出现在症状开始后1-2周,持续2-6周逐渐消退。观察到黄疸应立即就医评估肝功能。
约半数患者主诉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体检可发现肝脏轻度肿大伴压痛。这是肝包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疼痛多为持续性,体位改变时可能加重。需与胆囊炎等疾病鉴别,超声检查可见肝实质回声增粗。
甲型肝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至黄疸消退,每日保证2500-3000ml水分摄入,可选择米汤、果汁等补充能量。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适量优质蛋白为主,如大米粥、馒头、清蒸鱼等,避免油炸食品。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六个月内禁止饮酒及重体力劳动。注意个人卫生,粪便需用漂白粉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应接种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