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发生类型都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18 15:43
发布于 2025/06/18 15:43
慢性腹泻的发生类型主要有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内分泌性腹泻五种。
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持续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艰难梭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这类腹泻多伴随发热、腹痛,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或虫卵。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物,同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糜烂溃疡。治疗需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严重者需生物制剂干预。
因胰腺功能不全、乳糖酶缺乏或小肠切除术后导致。特征为脂肪泻粪便浮油、恶臭,可能伴有体重下降和维生素缺乏。需补充胰酶制剂、采用去乳糖饮食,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功能性肠病以腹泻型为主,排便后腹痛缓解是典型特点。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失调有关。治疗侧重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低FODMAP饮食和心理干预,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内分泌疾病引发。表现为夜间腹泻、排便失禁,常合并多汗、心悸等全身症状。需控制原发病,糖尿病腹泻可尝试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
慢性腹泻患者应记录排便日记,观察粪便性状与饮食关联。建议采用低脂、低纤维的温和饮食,分次少量进食。可适量补充电解质饮料预防脱水,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注意腹部保暖。若腹泻持续超过4周或出现体重骤降、血便等警报症状,需及时进行结肠镜、血液生化等系统检查。日常可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便控制能力,但需警惕长期滥用止泻药物可能掩盖病情。
上一篇 : 急性感染性腹泻可分为哪三类
下一篇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出现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