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脑性瘫痪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9 14:04
发布于 2025/06/29 14:04
幼儿脑性瘫痪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该病可能与产前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胆红素脑病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肌张力异常、反射亢进、关节挛缩等症状。
母体妊娠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接触有毒物质也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这类情况需通过孕期规范产检、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降低风险。若已出现症状,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巴氯芬片、盐酸替扎尼定片等缓解肌张力药物。
分娩过程中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急症导致新生儿窒息时,脑组织缺氧易引发基底节区及大脑皮层损伤。这类患儿出生后可能出现原始反射消失延迟、喂养困难等早期表现。需在新生儿期进行亚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后期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手段,药物可选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促进神经修复。
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概率较高,因脑血管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脑室周围出血。这类患儿常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出生后需通过脑部超声监测病变进展,急性期可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出血加重,恢复期采用Bobath疗法抑制异常姿势反射。
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核,可能导致手足徐动型脑瘫。典型表现为不自主扭动、面部怪相及听力损伤。需在新生儿期通过蓝光照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降低胆红素水平,后期结合音乐疗法、语言训练改善症状。
极少数病例与遗传性氨基酸代谢障碍有关,如苯丙酮尿症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脑白质病变。这类患儿除运动障碍外,多伴有智力落后和癫痫发作。需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严格限制苯丙氨酸饮食,配合左旋多巴片控制锥体外系症状。
脑性瘫痪患儿需长期坚持个体化康复计划,家长应学习正确抱姿和体位摆放方法,避免关节变形。日常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定期评估吞咽功能防止误吸。建议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结合物理治疗、矫形器使用和社交技能训练,最大程度提升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上一篇 : 什么是小儿再发性呕吐
下一篇 :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