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9 14:10
发布于 2025/06/29 14:10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和发热,常见于婴幼儿。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其表面蛋白VP4和VP7决定病毒血清型。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易引起暴发流行。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双糖酶活性降低引发渗透性腹泻。
感染后潜伏期1-3天,起病急骤,初期出现呕吐和低热,随后出现频繁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便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但无脓血。约半数患儿伴有38-39℃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症状通常持续3-8天自限性消退。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流行季节,确诊需进行粪便抗原检测,常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在15分钟内获得结果。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特征性车轮状病毒颗粒,核酸检测能准确区分病毒基因型。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电解质检测对评估脱水程度有重要价值。
治疗以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轻症可口服补液盐溶液,每腹泻一次补充50-100ml。重症需静脉补液,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不推荐常规止泻药,发热超过38.5℃可酌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国内获批的疫苗有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粪便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哺乳期母亲应注意乳房清洁,人工喂养器具需高温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
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嗜睡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可逐步添加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