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
发布于 2025/06/29 14:43
发布于 2025/06/29 14:43
新生儿溶血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被破坏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其他稀有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缺陷等原因。需及时就医干预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母婴ABO血型系统不匹配是常见原因,多见于O型血母亲分娩A型或B型血新生儿。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患儿可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严重时需蓝光治疗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型抗体筛查和产前抗体效价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D抗原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体通过胎盘引发溶血。此类溶血程度较重,需产前预防性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出生后可能出现重度黄疸、水肿胎,需换血治疗。产前定期检测抗体效价和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是关键预防手段。
如Kell、Duffy等血型系统不合也可导致溶血,但发生率较低。临床表现与ABO溶血相似但个体差异大,需通过特殊抗体检测确诊。部分病例需输注特定血型洗涤红细胞,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此类患儿应长期随访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酶缺陷可使红细胞易被破坏,接触氧化剂药物或感染时诱发急性溶血。典型表现为酱油色尿、突发黄疸,治疗需停用诱发药物并碱化尿液。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日常需避免接触樟脑丸等氧化物质。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蛋白异常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脾脏过早破坏。患儿多有家族史,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伴脾大,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重症需补充叶酸,反复溶血发作可考虑脾切除术。新生儿期发病者需警惕高胆红素血症风险。
孕妇应规范进行产前血型抗体筛查,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需及时监测经皮胆红素。母乳喂养可增加排便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溶血时需暂停母乳。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保持适宜环境温度减少能量消耗。定期随访血常规和生长发育指标,按医嘱补充铁剂或叶酸纠正贫血。
上一篇 : 什么是小儿马方综合征
下一篇 : 白塞病检查五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