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危害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7/01 08:32
发布于 2025/07/01 08:32
牙周病可能引发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全身炎症反应等危害。牙周病是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由菌斑堆积、免疫反应异常、遗传因素、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干预防止病情进展。
牙周病会导致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使牙齿失去支撑结构。随着炎症向深层组织扩散,牙周膜纤维逐渐破坏,牙齿出现病理性移位或松动。重度患者可能出现牙齿自行脱落,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早期可通过龈下刮治控制炎症,晚期需结合牙周夹板固定或拔除患牙。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激活破骨细胞,导致牙槽骨不可逆性吸收。X线片可见骨高度降低,形成角形或水平型骨缺损。骨吸收程度与疾病进展正相关,可能引发颌骨囊肿或病理性骨折。骨再生手术需在炎症控制后进行,配合骨粉植入或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牙周致病菌可通过溃疡创面进入血液循环,诱发全身低度炎症。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关。孕妇患牙周病可能增加早产概率,糖尿病患者则更难控制血糖。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牙周维护。
未经治疗的牙周病可能扩散至邻近牙齿,导致多牙连续丧失。病变区形成深牙周袋,成为细菌繁殖的厌氧环境。邻接关系破坏后会出现食物嵌塞,加速龋病发生。需通过牙周系统治疗阻断感染链,必要时采用树脂粘接修复邻接面。
广泛性牙周炎可导致后牙区支持力下降,前牙代偿性唇向倾斜。咬合接触面积减少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为弹响、疼痛或张口受限。需通过咬合板调整受力分布,严重者需正畸-修复联合治疗重建咬合关系。
预防牙周病需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及间隙刷清理邻面。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等全身因素。每半年接受专业洁治,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及时就诊。妊娠期、青春期等特殊阶段需加强口腔监测,糖尿病患者建议缩短复查间隔至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