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游泳会得血吸虫病吗?

发布于 2025/08/03 13:17

下河游泳可能会得血吸虫病,具体风险取决于水域是否被血吸虫尾蚴污染。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传播,若在流行区的自然水域游泳,皮肤接触疫水后可能感染。

血吸虫病的传播需要中间宿主钉螺存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分地区的湖泊、河流等淡水环境可能存在钉螺滋生。当水域被血吸虫卵污染且存在钉螺时,尾蚴可释放到水中。人体皮肤接触疫水时,尾蚴可在10秒内穿透皮肤,随后在体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引发发热、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流行区居民因长期接触疫水,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非流行区或经过卫生处理的人工泳池通常不含尾蚴,游泳时感染概率极低。血吸虫病流行区已通过灭螺工程、改水改厕等措施大幅降低传播风险,但野外自然水域仍可能存在残余感染源。若在疫区接触自然水体后出现皮肤瘙痒、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

避免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水域游泳或戏水,必要时穿戴防水胶靴等防护装备。接触可疑水体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并擦干皮肤,流行区居民应定期接受血清学筛查。血吸虫病可通过吡喹酮片等药物治愈,早期治疗可预防肝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传染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