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常见传播途径主要有皮肤黏膜接触、饮用生水、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感染等。
1、皮肤黏膜接触
人体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含有尾蚴的河水、湖水等疫水时,尾蚴可在10秒内穿透完整皮肤。常见于涉水劳作、游泳、洗衣等活动,皮肤破损处感染风险更高。感染后可能出现尾蚴性皮炎,表现为局部瘙痒性丘疹。
2、饮用生水
饮用未经煮沸的疫水可能导致消化道感染。尾蚴可经口腔黏膜侵入人体,尤其儿童在野外饮水时风险较高。水源被钉螺(血吸虫中间宿主)污染后,即使清澈无杂质的水也可能含有尾蚴。
3、食用未煮熟鱼虾
部分血吸虫种类如湄公血吸虫的尾蚴可寄生在淡水鱼虾肌肉中。生食或半生食用醉虾、鱼生等食物时,尾蚴经消化道黏膜侵入。烹饪时需确保食材中心温度超过60℃并持续5分钟以上。
4、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血吸虫后,虫卵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分娩时经产道接触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孕期筛查和治疗可降低传播概率。
5、医源性感染
极少数情况下,输血或器官移植可能传播血吸虫病。虫体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受体,潜伏期后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严格筛查供体血液和器官可有效预防。
预防血吸虫病需避免接触疫水,必要涉水时穿戴防水手套胶靴。饮用水需煮沸1分钟以上,避免生食淡水水产。流行区居民应定期接受血清学筛查,出现发热、腹泻、肝区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疫区水域灭螺可切断传播链,接触疫水后42天内进行预防性服药可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