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损伤需要做哪些检查
发布于 2025/08/04 07:59
发布于 2025/08/04 07:59
脊柱损伤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等。主要检查方式有X线平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神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测等。脊柱损伤可能由外伤、退行性病变、肿瘤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检查项目。
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础检查手段,能够显示椎体骨折、脱位和脊柱序列异常。该检查可快速评估脊柱整体结构,但对软组织损伤和脊髓受压情况的分辨率有限。检查时需拍摄正位、侧位和斜位片,必要时加拍过伸过屈位以评估脊柱稳定性。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孕妇应提前告知医生。
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体骨折的细节和骨性椎管狭窄程度,对评估爆裂性骨折和骨片移位具有优势。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呈现脊柱损伤全貌,帮助制定手术方案。检查过程中需保持静止,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需提前说明。辐射量高于X线,儿童和孕妇应谨慎选择。
磁共振成像对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和韧带撕裂等软组织病变的显示效果最佳。通过T1、T2加权像可判断脊髓水肿、出血和压迫程度。检查时间较长且需保持绝对静止,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需镇静剂辅助。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异物者禁止检查。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评估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伤程度,判断损伤平面和预后。检查时将电极置于特定肌肉记录电活动,可能产生轻微刺痛感。急性期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反复评估。糖尿病患者需提前告知以调整检查方案。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肌酸激酶升高提示肌肉损伤。电解质检查对判断神经功能异常有参考价值,骨质疏松患者需加做骨代谢标志物。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服用抗凝药物者需提前告知。结果异常可能提示需进一步内分泌或肿瘤筛查。
脊柱损伤后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急性期可局部冷敷减轻肿胀,72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应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出现感觉异常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上一篇 : 脚崴了会不会骨折
下一篇 : 尾椎骨两边疼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