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内动-静脉瘘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8/23 10:36

眶内动-静脉瘘是指眼眶内动脉与静脉之间出现异常直接交通的血管病变,属于眼科及神经血管介入领域的疾病。主要由于外伤、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医源性损伤导致,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1、病因机制

眶内动-静脉瘘多由外伤引起,如眼眶穿刺伤或颅底骨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毛细血管扩张症也可能导致瘘管形成。部分病例与医源性操作相关,如眼眶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中血管壁损伤。动脉血直接汇入静脉系统会造成静脉高压,引发一系列眼部症状。

2、典型症状

患者常出现搏动性眼球突出,伴随结膜血管迂曲扩张和球结膜水肿。视力下降与视网膜静脉充血、视神经受压有关。部分病例可闻及眼眶杂音,压迫同侧颈动脉时杂音减弱。严重者可发生眼睑下垂、复视等颅神经压迫表现。

3、诊断方法

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及供血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确诊金标准,可明确瘘口位置、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超声检查可见眼上静脉扩张伴动脉化血流频谱。需与甲状腺眼病、海绵窦血栓等疾病鉴别。

4、治疗手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是首选疗法,采用弹簧圈或液态栓塞剂封闭瘘口。部分病例需联合眼动脉或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开放性手术适用于介入治疗失败者,但并发症风险较高。对于小型无症状瘘管可暂缓处理,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5、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不可逆视力损害。静脉高压可导致角膜暴露性溃疡。严重病例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或脑出血。介入治疗后存在栓塞物移位、脑梗死等风险,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

确诊眶内动-静脉瘘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Valsalva动作,防止静脉压骤升。日常需监测视力变化,出现头痛、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立即就医。建议低盐饮食控制血压,定期眼科复查眼底及眼压。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禁止潜水、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活动,按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眼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