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8/27 16:52
发布于 2025/08/27 16:52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心内膜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侵入性医疗操作、免疫低下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由口腔感染未控制、静脉药物滥用、心脏瓣膜病变、近期心脏手术、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修复瓣膜、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监测等方式干预。
口腔中的链球菌等细菌可能通过牙龈出血或牙科操作进入血液,若患者存在心脏瓣膜损伤,细菌易附着繁殖引发感染。表现为发热、乏力、新出现的心脏杂音。需及时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并彻底治疗龋齿或牙周炎。
不洁注射器具或药物污染可能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直接输入血液,尤其易侵犯三尖瓣。典型症状包括反复高热、皮肤瘀点、脾肿大。需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盐酸盐,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赘生物。戒断药物依赖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瓣膜畸形会形成湍流,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成为细菌定植的温床。患者可能出现杵状指、奥斯勒结节。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合并心力衰竭时需行瓣膜置换术。
人工瓣膜或心内器械植入后,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可能通过手术创面感染。表现为术后持续不退热、瓣周漏。需联用注射用替考拉宁和利福平胶囊,必要时手术清创。术后需严格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糖尿病、HIV感染等疾病会削弱免疫功能,增加念珠菌等真菌感染风险。症状进展隐匿,可能出现栓塞性卒中。需长期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同时控制血糖。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可增强防御能力。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注重口腔卫生,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避免皮肤破损和非法注射;心脏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一周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监测瓣膜功能及感染指标。
上一篇 : 胃炎会引起心肌缺血吗
下一篇 : 克山病不能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