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化疗相关性手足综合征

发布于 2025/09/17 13:52

化疗相关性手足综合征是指化疗药物引起的以手掌和足底皮肤红肿、疼痛、脱屑为主要表现的毒性反应,常见于使用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多西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患者。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对正常组织产生毒性作用。手足综合征的发生与化疗药物直接损伤皮肤基底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关。药物通过汗腺排泄时在手掌足底浓度较高,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角质形成障碍。典型表现为用药后1-3周出现对称性红斑,伴烧灼感或刺痛,严重时出现皮肤皲裂、水疱甚至溃疡。症状分级通常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标准,1级为轻微红斑不影响生活,2级为红斑伴疼痛影响日常活动,3级为严重症状导致无法自理。

预防措施包括治疗期间避免高温环境、减少手足摩擦、使用温和清洁剂。症状较轻时可外用尿素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炎症,严重者需调整化疗方案或暂停治疗。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修复屏障功能,建议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鞋袜。日常护理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洗手水温控制在40℃以下,出现皮肤破损应及时消毒防止感染。

多数患者症状在停药后2-4周逐渐消退,但再次用药可能复发。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皮肤变化,记录症状进展程度。营养支持对皮肤修复很重要,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若出现持续疼痛、活动受限或继发感染,需及时联系肿瘤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换化疗药物或降低剂量,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抗肿瘤效果与毒性耐受的平衡。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