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感染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止痛处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拔牙后感染通常由口腔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操作不当、凝血功能异常、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漱口水轻柔漱口,每日重复进行3-4次,有助于清除创面食物残渣和细菌。避免用力漱口或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品触碰创面。感染初期可用棉签蘸取碘伏溶液对牙龈周围进行消毒,注意动作需轻柔。若伴有明显脓性分泌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2、抗生素治疗
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这些药物适用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引起的拔牙创感染,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或干扰DNA复制。用药期间禁止饮酒,出现皮疹或腹泻需立即停药就医。儿童患者应在家长监督下按体重调整剂量服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3、切开引流
当形成局限性脓肿时,口腔外科医生会在局麻下做小切口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感染后3-5天,伴随剧烈跳痛和面部肿胀。术后需配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每日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家长需注意儿童患者术后避免吸吮动作,防止引流条脱落。
4、止痛处理
针对感染引发的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或对乙酰氨基酚片,这两种非甾体抗炎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避免将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儿童止痛,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发热时,提示感染未控制,须及时复诊。
5、定期复查
术后第3天、第7天需复查血常规和创面愈合情况,通过X线片排除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免疫力低下者需延长抗生素疗程。复查时医生会根据脓液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严重感染可能需要静脉输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拔牙后应保持24小时内不漱口不刷牙,避免用吸管饮水或频繁吐口水,防止血凝块脱落。术后饮食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鸡蛋羹,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或过硬食物。睡眠时垫高枕头减轻面部肿胀,48小时内可间断冰敷患侧脸颊。吸烟患者至少戒烟两周,酒精饮品须暂停至完全愈合。出现持续发热、张口困难或脓血性分泌物增多时,家长应立即带儿童就医,成人患者也不可延误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