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牙套拔牙通常是为了给牙齿移动创造空间,改善牙列拥挤或咬合异常。主要有牙列严重拥挤、前突畸形、中线偏移、咬合功能紊乱、埋伏阻生牙等情况。
1、牙列严重拥挤
当颌骨无法容纳全部牙齿时,拔除个别牙齿可释放空间。常见拔除第一前磨牙,这类牙齿对咀嚼功能影响较小。牙列拥挤可能导致食物嵌塞、牙龈退缩等问题,通过拔牙矫正可降低龋齿和牙周病风险。矫正过程中需使用镍钛弓丝、橡皮链等装置逐步关闭拔牙间隙。
2、前突畸形
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患者,拔牙可内收前牙改善面型。通常拔除上下颌各两颗前磨牙,配合支抗钉加强后牙支抗。前突畸形可能影响唇闭合功能,导致口干、牙龈暴露等问题。矫正后期需使用Ⅲ类颌间牵引调整咬合关系。
3、中线偏移
牙齿中线与面部中线偏差超过2毫米时,可能需单侧拔牙矫正。常见于单侧乳牙早失导致恒牙错位的情况。中线不齐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通过不对称拔牙配合交互牵引可重建对称咬合。矫正过程需定期拍摄全景片监测牙根平行度。
4、咬合功能紊乱
深覆盖或反颌患者,拔牙可协调上下颌牙量比例。例如安氏Ⅱ类错颌常拔除上颌前磨牙,Ⅲ类错颌可能拔除下颌前磨牙。咬合异常会导致咀嚼效率下降和关节负荷异常,矫正中需使用平面导板、颌间牵引等辅助装置。
5、埋伏阻生牙
对于无法萌出的阻生尖牙或多生牙,拔除后可避免邻牙牙根吸收。需通过锥形束CT评估阻生牙位置,手术拔除时注意保护邻牙牙周膜。这类情况常配合开窗牵引术引导正常牙齿萌出到正确位置。
拔牙矫正后需特别注意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和牙线清理托槽周围。避免进食过硬过黏食物防止托槽脱落,定期复诊调整加力。矫正期间可能出现暂时性牙齿松动,属于正常生理性改建过程。完成矫正后需严格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建议第一年全天佩戴,之后逐渐改为夜间佩戴。保持阶段仍需每半年复查咬合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