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蛲虫病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夜间烦躁不安和胃肠功能紊乱。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感染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儿童因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建立,更容易感染。
1、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是蛲虫病最典型的症状,主要由雌虫夜间在肛周产卵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反复搔抓肛门周围皮肤的行为,导致局部皮肤发红、破损甚至继发感染。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入睡后1-3小时是否出现异常翻身、摩擦臀部等行为。这种情况通常与蛲虫在夜间爬至肛门外产卵有关,虫体活动和分泌物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
2、夜间烦躁不安
蛲虫夜间活动会导致儿童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惊醒、磨牙等症状。家长可能发现患儿夜间出现异常哭闹、辗转反侧等情况,白天则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行为改变。这种情况与寄生虫活动干扰儿童正常睡眠周期有关,长期睡眠障碍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3、胃肠功能紊乱
蛲虫寄生在肠道可能引起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严重时可能观察到粪便中带有白色线状虫体。这种情况与寄生虫争夺宿主营养、机械性刺激肠黏膜以及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有关。家长需注意患儿是否有挑食、饭量下降等表现。
预防小儿蛲虫病需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咬手指等。患儿衣物、床单应每日更换并用开水烫洗,家庭成员需同时进行治疗以防交叉感染。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做好环境消毒,避免群体性传播。若发现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