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多种慢性病基础 将成为健康头号杀手

发布于 2013/09/06 17:16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目前至少有10亿成年人超重,3亿人肥胖,除发达国家外,不少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也在猛增。今年5月,“世界防治肥胖日国民健康论坛”上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半数国民超越肥胖警戒线,7成左右男性深陷肥胖危机,肥胖问题再度提上国人健康问题议程。

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健康大讲堂上,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崔巍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肥胖的危害,并教大家如何摆脱肥胖困扰。

1.2亿未成年人肥胖

肥胖症是指体内的脂肪含量及/或局部脂肪含量过多,其程度已达到危害健康和寿命的情况。衡量肥胖的标准是肥胖度,计算公式为: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度在±10%内,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衡量肥胖还有一个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即体重/身高的平方。BMI值24为我国成人超重的界限,28为肥胖界限。此外,若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则为腹部脂肪蓄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从2002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8.5%,其中城市居民占多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50%~57%的人口会超重。

比成年人肥胖更严峻的是,中国未成年人肥胖人数增长迅速。国际肥胖研究协会主办的《肥胖综述》月刊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国12~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的四倍,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可能已经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长期损害。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到1.2亿,儿童肥胖率上升较快。其中,5岁以下城市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05年的5.3%上升到2010年的8.5%。


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基础

1984年,肥胖被确定为一类疾病。据统计,全球肥胖症人数正以每5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肥胖症可能成为21世纪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死亡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预防的致死性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死亡四重奏”。临床研究发现,过量脂肪会导致雌激素和炎性因子异常增高,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如男性前列腺癌和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慢性疾病。

青少年肥胖带来的影响更严重。一方面可能导致成年肥胖,有调查显示,45%~50%的小学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学生肥胖者成年后仍然肥胖。另一方面会导致诸多心理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肥胖青少年更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和自闭性格。青少年肥胖还会导致慢性疾病年轻化,许多常见于成年人的疾病危险因素已经向青少年延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减肥重在调整生活方式

遗传与环境因素、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神经精神因素、生活及饮食习惯、药物性肥胖、肠道问题是导致肥胖的7个重要因素。因此,减肥前需要先经医生诊断后,对症下药。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减肥主要应从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入手。

有调查显示,单纯靠控制饮食就能将体重下降10%以上,并保持1年的肥胖者有20%。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并不意味着节食、什么都不吃。节食虽然能快速减肥,但长期单纯节食不但难以坚持,还将导致人体内环境紊乱,引起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是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不建议使用。

减肥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综合调理,并长期坚持。要合理控制饮食,少吃或不吃高热量食物,这类食物的特点是含糖和油较高,如碳酸饮料、过甜的水果、黄油、油腻或油炸食物;酒类,尤其是白酒也要少喝。三餐要规律,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和暴饮暴食。此外,还要改变久坐的习惯,适度运动,规律作息。

国外一些先进经验也值得学习。日本的强制减肥法案就曾呼吁,变瘦的最好办法就是少吃肉和面食,重拾吃米饭的“优良传统”,回到过去做法简单的时代。传统日本料理中,每顿饭都含有极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还配以新鲜蔬菜、豆类。此外,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能帮助人体降低卡路里摄入,同时也是极好的“解毒剂”。

有的人试图通过使用有减肥作用的药物来减少过度的脂肪、体重,这样虽然疗效显著,但多少会存在副作用,而且容易反弹。

此外,某些特殊肥胖症患者可采取减重手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四种医疗减重方法为:缩胃术、胃旁路、胃束带、胃内水球疗法。研究显示,与生活方式干预不同,减重手术使受试者的体重在术后24个月下降近35%,15年长期随访结果同样令人满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