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将包括感冒发烧、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列入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炎症及小儿疾病等。要求当地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我国年人均输液达8瓶
“药物过敏或死亡,大多由静脉输液引起,所以在临床上,药物能口服应该尽量口服。”王选锭说,有些“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导致,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会导致滥用。
“我国的单纯抗菌药物,87%是通过静脉输入病人体内,只有11%是通过患者口服。相比之下,老挝、越南等其他落后国家,两者也各占50%的比例。”王选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均每年静脉输液为3瓶,但在我国,这个数字一跃升至8瓶。
静脉输液现象泛滥的背后,原因在哪里?王主任总结了两点。
“首先,医院里要求挂水最多的是发烧病人,不管是否需要,病人和家属总会主动向医生要求,觉得挂了盐水就会好得快。我在门诊中,就曾遇到不给挂水就开口大骂的病人。其次,越是基层地区的医疗单位,因为药物、诊断知识缺乏,越习惯先给病人静脉输液。有些患者仅仅咳嗽或者身体不适,也会被挂上抗生素和激素。一些乡村基层医生抱着这样一种想法:既然盐水都挂过了还是不好,就应该转往上级医院。”
在王选锭看来,过度输液的背后,往往存在抗菌素滥用的问题。
按病种分还需专业完善
2013年,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要出个国家方案。出台前,需要调查数据,因此在2012年12月,王选锭受邀牵头做了一项全国调查。结果显示,门诊中,17%的抗菌药物由静脉给药,急诊中,70%的抗菌药由静脉给药。
“在2013年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中就有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如用抗菌药,须经上级医疗机构批准。”王选锭说,为规范大医院门诊使用抗生素和减少静脉输液现象,浙医二院和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经取消了门诊输液室。医生在门诊开不出液体处方,如果必须要输液,则要去急诊开,病人要不要用抗生素,也要由医生判断是否有用药指征。
“浙二每天人均门诊量达1万人次以上,以前门诊可随意开盐水的现象没有了,现在输液室每天仅100多人挂水,输液人数占比1%左右。”
此外,王选锭还在急诊诊间挂上了温馨提示,告诉病人输液的意义,哪些疾病可以口服用药,什么时候才要用到抗生素等。
“此次安徽省出台的这项规定出发点很好,可以作为引导性意见,应该点赞。但一些细菌性炎症,如果实在找不到口服药,还需输液。这份名单按病种来分,专业性尚不够,还需要不断完善。”
上一篇 : 广东首家平价医院陷生存尴尬运营半年无以为继
下一篇 : 研究显示癌症细胞能通过外泌体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