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可能由噪音暴露、耳部感染、心血管疾病、药物副作用、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1、噪音暴露:
长期接触高强度噪音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听觉信号异常传递。常见于职业性噪音环境或频繁使用耳机音量过大的人群。减少噪音接触、佩戴防护耳塞是主要预防措施,已出现耳鸣需进行声治疗训练。
2、耳部感染:
中耳炎、外耳道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传导性耳鸣,多伴随耳痛、听力下降。感染导致鼓室积液或耵聍栓塞时,会改变声音传导路径。需通过抗生素治疗感染,配合局部理疗改善症状。
3、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能引起搏动性耳鸣,与血管异常搏动传导至耳蜗有关。这类耳鸣常与心跳同步,可能伴随头晕、头痛症状。控制基础疾病是治疗关键,需规范使用降压药物。
4、药物副作用:
部分抗生素、利尿剂、抗肿瘤药物具有耳毒性,可损伤耳蜗或听神经。耳鸣通常为双侧高频音,停药后可能持续存在。用药前需评估耳毒性风险,必要时更换药物种类。
5、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通过中枢听觉通路异常引发主观性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可有效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心理科干预。
预防耳鸣需注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下;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规律监测血压血糖,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慎用耳毒性药物,服药期间关注听力变化;练习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减压方法,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出现持续耳鸣应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