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进补调理身体需要注意了

发布于 2018/11/02 11:36 复禾健康

俗话说“秋冬进补,春天打虎”,秋冬季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不仅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身体能进入到最佳的状态。

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很多人已经开始了进补,但秋冬季节的进补其实很有讲究,如果稍不注意陷入误区,反而可能越补越伤!

秋冬进补,远离三大误区

切忌进补过急。有的人一看天气冷了就开始直接进补,结果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越补越不舒服,这是因为进补前没有调理好身体。所以趁现在冬天还没到,先做好铺垫,冬天进补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

很多老年人都有脾虚夹湿的问题,这类人冬季进补前要先解决湿邪的问题,否则直接进补不但不能补养身体,还会加重脾的负担,使人越补越没精神。

脾虚夹湿体质的特点:如果您有上述症状,建议在进补前先健脾祛湿,调整身体。张教授推荐了一种好食材,就是我们常吃的薏米,生薏米重在祛湿,炒熟的薏米重在健脾,两种薏米加上少量粳米煮粥,服用两周左右,就可以为进补打下基础。

炒薏米的做法:锅中不放油,倒入适量薏米,小火不停翻炒,炒至金黄色即可,整个过程需要20分钟左右。

切忌补不对症。进补是件因人而异的事,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忌盲目跟风,乱用药材。每个人体质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体质有偏颇,不辨体质就盲目用偏方,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进补前,建议大家先咨询医生,弄清楚自己是什么体质,身体上有哪些问题,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补。

切忌忽视食。有句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有很多食材营养丰富,其实也是进补的好材料,而且和药补相比,食补的适用性更强。

但是食补并不等于简单粗暴地吃各种大鱼大肉、喝高汤,下面这三个小误区要避开。

多喝高汤可大补长时间炖煮出来的肉汤、鱼汤颜色浓郁,香味浓稠,很多人就认为营养全在汤里,多喝这些高汤就能补身体。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高汤味道鲜美的原因是里面含有大量有机酸,但是这些有机酸并没有什么营养,而且还含有大量脂肪,吃多了反而会引起肥胖、增加三高风险等各种健康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汤里的肉和蔬菜吃掉,才能起到进补作用。

重鱼肉、少蔬果很多人认为肉类营养丰富而忽视了蔬菜水果的作用,尤其是秋冬季,吃点热腾腾的肉菜骨汤也更加满足。

鱼、肉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营养确实丰富,但是食用一定要适量。秋冬季节穿得厚、运动少,肠胃蠕动也慢,不少人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过量食用大鱼大肉反而会加重这一症状。多补充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缓解便秘。无病乱进补专家介绍,秋冬进补更适合身体虚弱或者平时有较强脑力、体力劳动的人,如果本身营养就不缺乏,进补的意义不是很大,进补过度还容易造成血糖、血脂、血尿酸指数升高。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秋冬食疗进补不太需要额外补充,关键是要注意饮食均衡。

安心过秋冬,做好这三点

秋冬进补虽然要根据个人情况来进行,但也有些通用的原则,牢记下面这三点,进补不伤身。

多吃温润食材。秋冬季节天气干燥,适量多吃些温润、清润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秋燥。

选择对症膏方。膏方对于治未病也有着不错的保健效果,可以防病、强身。

在选择膏方时,关键要认清自己的体质。比如冬天怕冷、阳虚的人群,可以选择有温阳功效的膏方;气虚乏力的人群选择人参、黄芪等有补气功效的膏方。

推迟晨练时间。除了药补、食补外,秋冬季节强身健体依然离不开运动,但因为气温较低,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建议有晨练习惯的中老年人推迟锻炼时间,避开寒冷的早晨。

两碗经典补虚养生汤。秋冬季节天气干燥,不少人喜欢喝些汤水来润燥,下面给您推荐两款经典的养生汤,不仅降燥,还能补身。

党参黄芪炖鸡汤食材:母鸡1只、党参50克、黄芪50克、红枣10克,姜、料酒、盐、味精适量做法:母鸡洗净,红枣洗净去核,党参、黄芪洗净切段。将鸡和配料、调味品放入炖盅内,加适量水,炖至鸡肉软烂即可。

党参有益气生津,养阴生津的作用,黄芪可以补五脏、补气血,两者搭配食用时,党参还能去掉黄芪的热。这碗汤可以健脾胃、补身体亏虚、益气养血,适合身体虚弱的人群和老年人食用。

红枣香菇乌鸡汤食材:乌鸡1只、红枣、香菇、黑木耳,姜、料酒、盐、适量做法:乌鸡洗净切块,放入盐、料酒、姜片腌制15分钟。配料洗净加入,倒入适量清水,放入锅中大火蒸至水开,再转中火蒸30-45分钟。用筷子能轻松戳烂鸡肉即可出锅食用,注意蒸的过程中不要把水蒸干。

乌鸡可以补身体亏空,搭配红枣常用来调和营卫,益气补血,这道汤还有明目养肝的功效。

气血是生命的根本,一个气血不足的人很难长寿。而气虚血虚是现代人的通病,不仅是女性常见的问题,现在不少男人也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的表现

气虚多由久病、体弱、年老所致,也与久不运动有关。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头晕心悸、食欲不振;脉弱、气短声低、疲倦乏力;自汗、盗汗;容易感冒;脱肛、滑泻不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多、子宫脱垂等。

血虚多由久病耗伤、大出血或者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所致。舌质淡、苔滑少津;面色萎黄或苍白;手和指甲没有光泽甚至反甲;肌肤干燥、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女子月经量少或者闭经等。

气血双虚多由久病所致。体寒肢冷、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形体消瘦。

专家提示:这些症状不可能全部出现,根据个体的情况,有的只有1-2种。相同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轻的症状可以食补,重的常需服药治疗。

气血不足的危害:影响心脏。如有心慌,气短,胸闷的现象出现,有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了。需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影响大脑。气血不足会伤及大脑。头晕,或者是记忆力下降,是最初大脑出现血液不足的常见表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出现问题,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麻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影响肝脏。脂肪肝和高血脂可以说是肝脏长期缺血造成的。要想肝脏不出问题,首先要保证供血充足。

潮热。气血不通还会引起潮热,同时还会出现干燥、红肿、发热等现象。这是由于身体里的热量不能通过气血输送至其他部位,热量聚集而导致的。

影响肠胃。气血不足会影响肠胃功能,因为肠胃的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而气血不足时,肠胃也会缺血,从而削弱肠胃功能,导致肠胃功能变差。

谁偷走了身体气血?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也能引起气血不足。比如经常熬夜。人在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消耗气血的过程,夜间则通过睡眠把消耗的气血补充回来。如果经常熬夜、睡眠过短,气血自然入不敷出。

长期久坐或是整天躺着,缺少必要的运动的人体内衰败的气血不能及时排出,虽然气血的“量”没有减少,但“质”却不符合要求,不具备应有的生理功能,同样会导致气血不足。

劳累过度也会耗伤气息。肢体的运动靠气来推动,长年累月地劳作必然伤气,气虚就会逐渐导致血的生成不足,最终气血两亏。

脑力劳动过度也会引起心脾两虚,继而影响气血的正常生成,也会导致气血不足。

脾胃虚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则食量减少,脾虚则运化无力,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有效利用,使气血的来源得不到保障。

思虑过度。思虑劳倦过度,会导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等症状。

思伤脾。思虑过度还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气血就会不足。

外邪潜伏。外界的风寒湿热等邪气侵犯体表以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邪气便进入体内并停留下来,体内的气血就会在和邪气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气血不足的问题。

从身体辨气血看眼睛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

看皮肤。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看头发。头发干枯、发黄;掉发、开叉都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

看耳朵。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看后天的情况了。如果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可能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可能开始衰竭。

手的温度。如果手心偏热、出汗或者手冰冷,都可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

看手指的指腹。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可能代表气血不足。

看青筋。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已一直延续到了成年后。这类人常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可能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可能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看牙龈。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可能预示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睡眠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可能是血亏。

看运动。稍微运动就会觉得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就可能是气血不足。

中医三步调。气血除了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调养气血,中医还推荐了养气血的三步法。

第一步:调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运动可健脾胃。脾主肌肉,肌肉有消耗有缺乏,脾胃功能才会增长,所以适度的运动对调气血是很有好处的;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

第二步:养肝血。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因此切忌生气,保持良好的情绪很关键;此外,“人卧血归肝”,有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因此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很重要。

搓手心。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这是简单实用的养血保肝法。

第三步:远寒邪。中医认为,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因此,天冷出门,务必做好保暖措施,在家要忌食寒凉、温水泡脚、勤做按摩。老人更易气血常不足,要多加注意。

综上中医与饮食的调理,一定会让身体恢复,永久健康。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