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主要通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飞沫传播、淋巴血行播散、邻近病灶直接蔓延、消化道感染及皮肤黏膜接触感染五种。
1、呼吸道传播: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核悬浮在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后定植于肺部。当肺部原发灶中的结核菌突破胸膜屏障时,可引发胸膜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低热、夜间盗汗及胸痛,需通过痰涂片检查和胸部影像学确诊。
2、淋巴血行播散:
原发肺结核病灶中的结核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纵隔淋巴结,或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胸膜。这种播散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伴随体重下降、持续咳嗽等症状。胸水腺苷脱氨酶检测有助于诊断。
3、邻近病灶蔓延:
脊柱结核、肋骨结核等骨关节结核病灶可直接侵蚀胸膜。这类患者多有局部压痛、活动受限等骨关节症状,胸部CT可见骨质破坏伴胸膜增厚,需联合骨科进行抗结核治疗。
4、消化道感染:
饮用未经消毒的含菌牛奶或食物后,结核菌可经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至胸腔。此类传播在我国已较少见,患者可能合并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需进行粪便培养及胸膜活检确诊。
5、皮肤黏膜接触:
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含菌体液后可能发生感染,多见于医务人员。表现为接触部位结节伴胸腔积液,需进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及胸腔穿刺检查。该途径发病率不足总病例数的1%。
预防结核性胸膜炎需重视室内通风消毒,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胸部X线筛查,保持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胸膜摩擦加重。接触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胸痛、低热症状应及时就诊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