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可通过钙剂补充、维生素D摄入、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及适度运动等方式缓解。骨质疏松疼痛通常与骨量流失、骨微结构破坏、肌肉力量下降、跌倒风险增加及炎症因子释放等因素有关。
1、钙剂补充:
钙是维持骨密度的基础营养素,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可减缓骨量流失。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需随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长期缺钙会导致骨小梁变薄,加重疼痛敏感性。合并胃酸缺乏者建议选择有机钙剂。
2、维生素D摄入:
维生素D3能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800-1000国际单位可改善肌肉功能。活性维生素D类药物如骨化三醇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转换疼痛。
3、抗骨质疏松药: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椎体骨折风险50%以上。降钙素能直接缓解骨痛,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评估疗效。
4、物理治疗:
低频脉冲电磁场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每周3次治疗能改善骨代谢。局部热敷或超声波治疗可放松肌肉痉挛,减轻腰椎负荷。矫形支具能稳定骨折部位,减少活动时机械性疼痛。
5、适度运动:
水中太极或靠墙静蹲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核心肌群,每周150分钟锻炼能提高平衡能力。阻力训练使用弹力带渐进负荷,刺激骨骼应力反应。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
老年骨质疏松疼痛管理需建立长期防控体系,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酸奶补充乳钙,适量食用豆腐、小鱼干等富含钙质食物。晨起后30分钟日光浴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居家环境安装防滑垫和扶手预防跌倒。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身高缩短时需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脊柱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