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口腔念珠菌病需与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疱疹性口炎及红斑狼疮等疾病鉴别。鉴别要点主要围绕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展开。
1、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伴油腻性鳞屑,与念珠菌感染的边界清晰、乳白色伪膜不同。真菌镜检阴性可辅助鉴别,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
2、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典型表现为网状白色条纹或糜烂,多对称分布,无伪膜形成。组织病理显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有助于与念珠菌病区分。顽固病例需采用免疫调节治疗。
3、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病为癌前病变,表现为不能被刮除的白色斑块,好发于颊黏膜与舌缘。念珠菌病伪膜可擦拭脱落,活检显示上皮异常增生是白斑病确诊依据。需定期随访监测恶变倾向。
4、疱疹性口炎:
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群集性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明显疼痛。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病毒培养阳性区别于念珠菌病。急性期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5、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口腔损害呈中央萎缩、边缘隆起的红斑,常伴皮肤蝶形疹。血清抗核抗体阳性及组织病理学狼疮带现象具有鉴别价值。需系统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应定期消毒假牙,控制血糖水平,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摄入。出现持续不愈的黏膜病变或皮肤损害时,应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