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栓栓塞及恶病质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的全身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1、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会导致电传导系统紊乱,左心室扩大易形成折返通路。控制原发病基础上可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2、肾功能损害:
心肾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少尿等症状。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加重水钠潴留。需严格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3、肝功能异常:
长期静脉淤血可导致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出现心源性肝硬化。右心衰竭时肝静脉压增高引发肝窦扩张,肝细胞缺氧坏死。治疗需改善右心功能,酌情使用保肝药物。
4、血栓栓塞:
心室壁运动减弱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可引发脑梗死、肺栓塞等。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栓塞发生率,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恶病质:
约30%患者会出现心脏恶病质,表现为进行性体重下降和肌肉消耗。这与慢性炎症状态、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有关。需制定高蛋白营养方案,联合适量阻抗运动改善肌肉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保持每日体重监测,控制食盐摄入在3克以下。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补充ω-3脂肪酸。根据心功能分级选择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屏气用力动作。睡眠时采取高枕卧位减轻夜间呼吸困难,注意下肢水肿变化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及心功能指标,出现新发水肿或呼吸困难加重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