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性食管炎主要由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常见病因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内压增高、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及妊娠等生理性因素。
1、括约肌松弛:
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酸反流的关键屏障。当该肌肉张力降低或一过性松弛时,胃酸易逆向流入食管。长期吸烟、饮酒或高脂饮食可能削弱括约肌功能,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括约肌发育异常。
2、腹压增高:
肥胖、慢性便秘或长期弯腰劳作会导致腹内压持续升高,推动胃内容物冲破贲门屏障。紧身衣物束缚、剧烈运动后立即平卧等行为也会短暂增加胃内压力。
3、食管蠕动异常:
食管通过规律蠕动清除反流物,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蠕动减弱。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可能损伤食管神经肌肉协调性,延长酸性物质接触黏膜时间。
4、胃排空延迟:
胃轻瘫、幽门梗阻等疾病使食物滞留胃内,增加反流风险。高脂肪饮食和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会延缓胃排空速度,胃内积存物持续刺激胃酸分泌。
5、妊娠因素:
孕激素水平升高直接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增大的子宫机械性压迫胃部。约30%-50%孕妇会出现反流症状,多在分娩后自行缓解,属于特殊生理状态。
建议患者避免睡前进食,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日常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减少巧克力、薄荷等可能松弛括约肌的食物。超重者需逐步减重,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若出现吞咽疼痛、呕血等警示症状,或规范生活方式干预后症状未改善,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药物或手术治疗。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膈肌力量,但应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