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痛可能由跟腱炎、足底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运动损伤或穿鞋不当引起,可通过休息冰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矫正鞋具及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跟腱炎:
跟腱炎是跟腱过度使用导致的炎症反应,常见于跑步或跳跃运动者。疼痛表现为跟腱部位钝痛或刺痛,晨起或久坐后加重。可通过超声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2、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张力异常可牵拉跟骨附着点,引发足跟上方放射痛。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行走后减轻。建议使用足弓支撑垫分散压力,夜间佩戴矫形器保持筋膜伸展,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有效促进组织修复。
3、跟骨滑囊炎:
跟骨与皮肤间的滑囊因摩擦刺激发生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常见于穿硬质鞋跟的女性,触诊可发现囊性包块。治疗需穿刺抽液并注射曲安奈德,同时更换宽松软底鞋避免复发。
4、运动损伤:
剧烈运动时跟腱突然收缩可能导致部分纤维撕裂,表现为急性锐痛伴活动受限。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恢复期进行离心训练增强跟腱强度,逐步恢复运动量。
5、生物力学异常:
扁平足或高弓足等结构问题会导致足部应力分布不均,长期积累引发疼痛。定制矫形鞋垫能纠正力线,配合小腿三头肌拉伸和足底肌群强化训练,可改善异常受力模式。
日常需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足跟缓冲良好的运动鞋,运动前后充分拉伸跟腱。体重超标者建议减轻体重降低足部负荷,每周进行游泳或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明显肿胀,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应力性骨折等严重病变。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促进结缔组织修复,可适量食用猕猴桃、深海鱼及蹄筋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