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腹痛腹泻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不耐受、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充益生菌等方式改善。
1、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功能紊乱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症状为进食后腹部绞痛、排便后缓解,粪便常带有黏液但无血便。压力增大或摄入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症状。轻症可通过低FODMAP饮食调节,严重时需使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调节肠道蠕动。
2、食物不耐受:
约45%的慢性腹泻与食物过敏相关,常见于麸质、海鲜等特定蛋白。患者除腹泻外可能出现皮肤红斑或呼吸急促。建议进行食物日记记录并配合血清IgG检测,确诊后需严格避免致敏食物。乳糜泻患者需终身执行无麸质饮食方案。
3、肠道感染:
慢性贾第鞭毛虫或艰难梭菌感染可导致持续腹泻,多伴有低热、粪便恶臭。旅行者腹泻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慢性,需通过粪便PCR检测确诊。细菌性感染常用硝唑尼特治疗,寄生虫感染需服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
4、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见黏液血便伴体重下降。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糜烂或铺路石样改变。活动期需使用美沙拉嗪控制炎症,中重度患者需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需定期肠镜筛查肿瘤。
5、乳糖不耐受:
亚洲成人乳糖酶缺乏率达70%,摄入乳制品后30分钟出现肠鸣腹泻。氢呼气试验可明确诊断,替代方案包括选择无乳糖奶制品或补充乳糖酶制剂。钙质补充可选用豆腐、深绿色蔬菜等非乳制品来源。
长期腹泻患者需监测脱水体征,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饮食选择低脂低渣的香蕉、白粥等过渡,避免生冷及高纤维食物。建议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若持续两周未缓解或出现血便、夜间腹泻等警报症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适当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