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合并肠梗阻可能导致肠穿孔、腹膜炎、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主要风险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肠瘘形成及继发感染。
1、完全性肠梗阻:
肠结核病变导致肠壁增厚、瘢痕挛缩或淋巴结压迫,可能引发完全性肠腔闭塞。肠道内容物无法通过时,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及排便排气停止,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否则可能发展为肠壁缺血坏死。
2、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杆菌扩散至腹膜可引起渗出性炎症,形成腹腔粘连和包裹性积液。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腹痛、腹部揉面感及低热,严重时出现肠管绞窄,需联合抗结核药物与腹腔引流治疗。
3、电解质紊乱:
反复呕吐与肠液淤积导致钾、钠等电解质大量丢失,引发肌无力、心律失常甚至昏迷。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失衡,同时监测血生化指标调整补液方案。
4、肠瘘形成:
病变肠管穿透邻近器官形成内瘘,如肠膀胱瘘或肠阴道瘘,表现为粪尿混合排出或阴道排粪。瘘管难以自愈,常需营养支持联合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3、继发感染:
肠梗阻后细菌过度繁殖可能引发败血症,表现为高热、寒战及感染性休克。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广谱抗生素,同时处理原发结核病灶控制感染源。
肠结核肠梗阻患者应严格遵循高蛋白、低渣饮食,避免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每日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骨质疏松,适量进行床边活动以减少肠粘连。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肠镜及胸部CT评估结核活动性,出现腹胀加剧或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长期抗结核治疗需注意肝功能监测,避免使用加重肠梗阻的药物如阿片类止疼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