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可通过药物干预、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三方面恢复。骨质疏松是主要诱因,需针对骨密度下降采取综合措施。
1、药物干预:
基础治疗包括钙剂(如碳酸钙)和维生素D3补充,严重者需使用抗骨吸收药物(阿仑膦酸钠)或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但需注意颌骨坏死等罕见不良反应。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需评估血栓风险。
2、物理治疗:
骨折急性期需石膏或支具固定,疼痛缓解后逐步开展康复训练。脉冲电磁场治疗可促进骨痂形成,体外冲击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水中运动训练可减少关节负荷,渐进式抗阻训练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但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二次骨折。
3、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摄入800-1200mg钙质,优先选择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天然来源。戒烟限酒可降低骨量流失速度,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居家环境需消除地毯松动、浴室湿滑等跌倒隐患,建议使用髋部保护器的高风险人群。
脆性骨折患者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饮食建议增加三文鱼、杏仁等高钙食物,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能改善平衡能力。冬季注意防滑防跌倒,外出使用助行器。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应定期评估骨代谢指标。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