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的临床表现特征主要包括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典型症状按病程进展可分为潜伏期、泻吐期、脱水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
1、潜伏期:
霍乱潜伏期通常为1-3天,短则数小时,长可达5天。此期患者无明显症状,但粪便中已可检出霍乱弧菌,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菌量、胃酸浓度及免疫力相关。
2、泻吐期:
突发无痛性水样腹泻是核心特征,每日排便可达数十次,典型粪便呈米泔水样。呕吐多出现于腹泻后,呈喷射状,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转为水样物。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2天。
3、脱水期:
由于大量体液丢失,患者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消失等脱水体征,伴随口渴、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可引发腓肠肌痉挛、低钾性肌无力。严重者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4、恢复期:
及时补液治疗后,多数患者1-3天内症状缓解,腹泻呕吐停止,尿量逐渐恢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应性发热,体温升至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
5、特殊分型:
干性霍乱表现为严重休克而无明显泻吐;小儿霍乱易出现高热、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老年患者常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孕妇患者流产风险显著增加。
霍乱患者需严格隔离至症状消失后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恢复期建议进食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注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橙汁等,避免高纤维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日常需加强水源消毒、食品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出现腹泻症状且近期有疫区接触史者应立即就医,早期口服补液盐可显著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