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通过B超检查通常可以明确诊断,临床还会结合血液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等4种方法协助确诊。
1、B超检查:
超声检查是胆囊炎的首选筛查手段,可直观显示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胆囊肿大、胆囊周围积液等典型征象。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约90%能通过B超发现胆囊结石嵌顿或胆泥沉积,同时可评估胆囊收缩功能。对于气肿性胆囊炎等特殊类型,超声还能检测胆囊壁内气体形成的强回声带。
2、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异常。肝功能检查中约50%患者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若胆总管受累可能伴随胆红素水平上升。严重感染时血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3、CT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复杂型胆囊炎诊断价值显著,能清晰显示胆囊周围脓肿、穿孔等并发症。增强CT可观察到胆囊壁分层样强化,敏感度达95%。对于肥胖患者或肠道气体干扰超声检查时,CT能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4、MRCP检查:
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三维重建胆道系统,对怀疑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例具有独特优势。该检查能鉴别胆囊炎与胆管炎、胰腺炎等疾病,准确率超过90%。对于碘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MRCP是替代ERCP的理想选择。
确诊胆囊炎后需调整饮食结构,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鱼、嫩豆腐等低脂高蛋白食物。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静脉补液,缓解期可逐步尝试燕麦、小米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的谷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胆汁排泄功能,但需避免腹部受压的仰卧起坐等动作。建议每半年复查肝胆超声监测胆囊状态,若反复发作或发现胆囊壁钙化等癌变高危因素,需考虑择期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