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气肿可能由胸部外伤、医源性操作、肺部疾病、消化道穿孔、产气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穿刺抽气、抗生素治疗、手术修复、高压氧治疗等方式干预。
1、胸部外伤
肋骨骨折或胸壁穿透伤可能导致气体从破裂的肺泡进入皮下组织。患者常伴有局部肿胀、捻发音,轻微外伤可通过休息观察处理,严重者需胸腔闭式引流。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胸片是必要的护理措施。
2、医源性操作
胸腔穿刺、气管切开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导致气体外渗。表现为操作部位周围皮肤握雪感,多数可自行吸收。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采用低流量吸氧。操作后24小时内限制颈部活动有助于预防加重。
3、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大疱破裂等可能引发纵隔气肿并扩散至皮下。伴随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严重时行胸腔镜手术。长期吸烟者应进行肺功能评估并戒烟。
4、消化道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使气体沿腹膜后间隙向上蔓延。典型症状包括板状腹、膈下游离气体,需紧急行穿孔修补术。术后胃肠减压联合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物是标准治疗方案。
5、产气菌感染
气性坏疽等厌氧菌感染会产生皮下气体并伴随恶臭分泌物。伤口处出现大理石样斑纹时,需立即清创并静脉注射青霉素联合甲硝唑。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抑制细菌产气活性。
出现皮下气肿时应避免按压肿胀部位,防止气体扩散。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变化。饮食需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如鸡蛋、鱼肉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稳定性。急性期过后可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但须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康复锻炼。若气肿范围持续扩大或伴有发热等感染征象,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