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下有肉疙瘩伴疼痛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淋巴结炎、脂肪瘤、乳腺增生等因素有关。腋窝皮肤褶皱多且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或堵塞腺体,导致局部出现肿块并伴随触痛,需结合肿块质地、活动度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1.毛囊炎
腋窝毛发密集且出汗多,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可形成红色丘疹,按压有疼痛感。早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能发展为脓疱。保持腋窝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质地较硬且与皮肤粘连,继发感染时会出现压痛。囊肿较小且无感染时可观察,若反复发炎或增大需手术切除。合并感染时需先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炎症,配合鱼石脂软膏外敷促进脓液排出。
3.淋巴结炎
上肢或胸部感染可引起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活动性结节,触痛明显。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针对原发感染灶治疗,如扁桃体炎需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同时局部热敷缓解疼痛,避免挤压淋巴结。
4.脂肪瘤
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柔软包块,边界清楚且可推动,通常无痛感。若瘤体压迫神经或快速增大时可能出现疼痛。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较大脂肪瘤需手术摘除,术后病理检查排除脂肪肉瘤等恶性病变。
5.乳腺增生
女性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腋窝副乳腺组织增生,形成触痛性结节,月经前疼痛加重。可通过乳腺超声鉴别,建议穿戴宽松内衣,减少咖啡因摄入,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乳癖消片调节内分泌,定期复查监测变化。
日常需注意保持腋窝清洁,选择透气衣物避免摩擦,洗澡时避免用力搓揉肿块。若肿块持续增大、破溃流脓或伴随发热、夜间盗汗等症状,应及时至普外科或乳腺科就诊,完善超声、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挑破或挤压肿块,以免加重感染或导致炎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