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复苏时控制性低温治疗的适应证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17 17:26

脑复苏时控制性低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昏迷、颅脑创伤、缺血性脑卒中、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控制性低温治疗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和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

1.心脏骤停后昏迷

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但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是控制性低温治疗的核心适应证。治疗需在心脏骤停后6小时内启动,目标温度通常维持在32-34摄氏度,持续12-24小时。低温可显著降低脑氧耗,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临床研究显示该治疗能提高存活率并减少严重残疾。

2.颅脑创伤

中重度颅脑创伤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考虑控制性低温治疗。当标准降颅压措施无效时,低温能通过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治疗温度多控制在33-35摄氏度,需持续监测凝血功能及感染风险。该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挫裂伤患者可能更具获益。

3.缺血性脑卒中

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或神经功能恶化患者可能受益于控制性低温治疗。低温可延缓缺血半暗带向梗死转化,减轻再灌注后出血风险。治疗时间窗较窄,需在症状出现后尽早实施,目标温度34-35摄氏度,维持48-72小时。需注意低温可能掩盖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4.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

对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的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性低温可中断癫痫发作的恶性循环。低温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和降低脑代谢需求发挥作用。治疗温度通常设定在32-34摄氏度,维持24-72小时,需同步进行脑电图监测以评估疗效。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是控制性低温治疗的重要人群。治疗需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持续72小时,目标温度33-34摄氏度。低温能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和自由基产生,显著降低死亡和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凝血、循环及代谢状态。

控制性低温治疗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电解质平衡及凝血功能,缓慢复温以避免反跳性颅内压增高。治疗结束后应进行系统神经功能评估,并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营养支持需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维持正氮平衡。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肺炎等并发症,定期随访评估长期预后。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