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恢复期夜间疼痛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变、炎症反应、固定不当、过度活动、骨痂生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体位、冷热敷、药物镇痛、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缓解。建议避免自行调整固定装置,若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1、局部血液循环改变
夜间平卧时患肢血流速度减缓,代谢产物堆积可能刺激神经末梢。保持患肢抬高15-20厘米,睡前进行脚踝泵运动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2小时可轻微活动未固定关节。
2、炎症反应
骨折愈合过程中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释放可能引起钝痛。急性期48小时内可间断冷敷,后期改用温热疗法。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跌打万花油外涂。
3、固定不当
石膏或支具压迫神经、皮肤可能产生刺痛感。检查固定物边缘是否平整,肢体远端有无肿胀发绀。发现异常应及时返院调整,不可自行拆除外固定。睡眠时用软枕支撑关节间隙减轻压力。
4、过度活动
日间活动量积累可能导致夜间隐痛。使用助行器分散负重,单次行走不超过15分钟。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如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天3组,每组10次。
5、骨痂生长
愈合期骨痂改建可能产生牵拉痛,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补充碳酸钙D3片配合阳光照射,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超声治疗或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骨愈合。
恢复期应保证每日摄入800mg钙质,优选牛奶、豆腐、芥菜等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愈合速度,睡眠时采用30度侧卧位减轻压迫。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对位情况,若出现剧烈疼痛伴发热需排除感染可能。根据骨折类型差异,完全恢复可能需要3个月至1年不等,需遵循阶梯式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