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风险主要有神经损伤、感染、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椎间盘炎等。手术方式包括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1、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降低风险,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恢复。神经损伤多为暂时性,严重者需药物或再次手术治疗。
2、感染
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浅表感染或椎间隙深部感染,表现为发热、切口红肿渗液或持续腰背部疼痛。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感染概率。深部感染需长期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3、硬膜外血肿
术后硬膜外腔出血形成血肿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多在术后48小时内出现下肢疼痛加剧或肌力减退。及时MRI检查确诊后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中仔细止血可预防该并发症。
4、脑脊液漏
硬脊膜意外破损导致脑脊液漏,表现为术后头痛加剧、切口渗液增多。多数通过卧床休息、补液可自愈,严重者需硬膜外血贴修补。术中精细操作、使用显微镜可降低硬脊膜损伤概率。
5、椎间盘炎
术后椎间隙感染引发椎间盘炎,典型表现为术后2-4周出现剧烈腰背痛伴血沉加快。需长期静脉抗生素治疗,保守无效时需手术清除感染病灶。严格消毒器械、规范手术流程是重要预防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2周内避免弯腰负重。康复期应进行核心肌群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术后3个月需复查MRI评估神经恢复情况,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或发热应及时返院检查。长期避免久坐久站,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床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