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扎入皮肤后通常无法自行排出,可能引起局部红肿、刺痛或瘙痒。处理方式主要有及时清理伤口、局部消毒、使用抗过敏药物、避免抓挠、就医取出。
1、及时清理伤口
发现玻璃纤维刺入皮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减少纤维残留。可用胶带反复粘贴患处,利用粘性带出浅表纤维。避免用手直接挤压或拔除,防止纤维断裂加深。
2、局部消毒
使用碘伏或生理盐水清洁创面,预防细菌感染。若出现明显红肿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但不宜自行挑刺处理深部纤维。消毒后保持创面干燥透气。
3、使用抗过敏药物
玻璃纤维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丘疹或水疱。可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瘙痒,外涂氢化可的松乳膏减轻炎症反应。过敏体质者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全身性症状。
4、避免抓挠
纤维刺激可能持续数日,搔抓会导致纤维移位或继发感染。夜间可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无意识抓挠。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时避免用力搓洗患处。
5、就医取出
若纤维刺入较深或出现化脓,需由医生在局麻下用无菌器械取出。眼科专用裂隙灯可辅助定位眼周微小纤维,外科手术适用于肌肉层内的残留异物。
玻璃纤维直径仅5-25微米,极易穿透表皮层滞留真皮。长期未取出的纤维可能形成肉芽肿或导致慢性炎症。接触玻璃纤维制品时应穿戴防护手套,作业后及时沐浴更衣。若出现持续疼痛、视力模糊或关节活动受限,提示可能发生深部组织损伤,须立即至急诊科或普外科处理。日常清洁时可用吸尘器替代扫帚,减少纤维扬尘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