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得睾丸癌的概率较低,睾丸癌好发于15-35岁男性,但整体发病率仍属于罕见。睾丸癌的发病风险主要与隐睾病史、家族遗传、睾丸发育异常、接触化学致癌物、HIV感染等因素有关。
1.隐睾病史
未及时治疗的隐睾患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隐睾指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停留在腹腔或腹股沟区,长期高温环境可能诱发细胞恶变。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
2.家族遗传
直系亲属有睾丸癌病史者发病风险增加。某些遗传综合征如克兰费尔特综合征患者伴有性染色体异常,可能合并睾丸发育不良。建议有家族史者每年完成一次阴囊触诊筛查。
3.睾丸发育异常
睾丸微石症或萎缩性病变可能进展为恶性肿瘤。超声检查发现睾丸内多发钙化灶时,需密切随访。青春期发育延迟或第二性征不明显者也应排查睾丸功能异常。
4.化学致癌物
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可能损伤睾丸组织。某些职业暴露如印刷工人接触有机溶剂,或母亲孕期接触雌激素类药物,均可能增加子代患病风险。
5.HIV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生殖细胞恶变。HIV感染者合并睾丸肿瘤时病理类型常为非精原细胞瘤,此类患者需同时评估全身免疫状态。
20岁男性日常应注意观察阴囊有无无痛性肿块或坠胀感,洗澡时可进行自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骑行或久坐压迫会阴部。高风险人群可考虑冷冻保存精子以备后续生育需求。若发现睾丸体积增大、质地变硬或伴有腰痛等症状,须立即至泌尿外科就诊,通过超声、CT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睾丸癌经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