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及无肌肉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主要由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脑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原因引起。
1、肌张力增高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常表现为肌肉持续性紧张,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这种肌张力增高属于痉挛性,与锥体束受损后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有关。患者在静止状态下肌肉仍保持一定张力,活动时阻力更明显,可能影响日常动作的流畅性。
2、腱反射亢进
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表现亢进,叩诊锤轻叩肌腱即可引发明显肌肉收缩。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对脊髓反射弧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反射活动增强。严重时可出现阵挛现象,如踝阵挛或髌阵挛。
3、病理反射阳性
巴宾斯基征是最典型的病理反射,用钝器划足底时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展开。还可能出现霍夫曼征、罗索利莫征等上肢病理反射。这些体征提示锥体束受损,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原始反射重新释放。
4、无肌肉萎缩
虽然患者肌肉力量减弱,但早期不会出现明显肌肉体积缩小。这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仍保持完整,能够维持肌肉的神经营养作用。长期瘫痪可能因废用导致轻度萎缩,但程度远轻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5、伴随运动障碍
除上述核心特征外,患者常伴有协同运动障碍、精细动作丧失等表现。由于高位中枢对运动的调控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联合运动、共同运动等异常模式,影响行走、抓握等复杂动作的完成质量。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需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维持、痉挛肌肉牵拉、平衡功能练习等。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帮助维持肌肉质量。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基础疾病发展。定期复查肌力变化,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必要时结合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