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损伤的症状主要包括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反射异常以及肌肉萎缩等。脊髓神经损伤可能由外伤、炎症、肿瘤压迫、血管病变、退行性变等因素引起。
1、感觉障碍
脊髓神经损伤后常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刺痛、烧灼感或感觉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感觉完全丧失,患者无法感知疼痛、温度或触觉刺激。感觉障碍的范围与损伤节段相关,颈段损伤影响上肢及躯干,胸腰段损伤则主要影响下肢及会阴区域。
2、运动功能障碍
损伤节段以下的运动神经元受损会导致肌肉无力或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出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持物不稳,严重者完全丧失自主运动能力,需依赖轮椅或卧床。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脊髓损伤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波动、排汗异常、体温调节障碍。常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皮肤干燥或无汗。骶髓损伤者可能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或失禁,肠道功能紊乱如便秘或大便失禁。
4、反射异常
脊髓休克期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所有反射消失。恢复期可能出现反射亢进,如膝跳反射、踝阵挛等病理反射。部分患者出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如膀胱充盈时引发血压骤升、头痛等危险症状。
5、肌肉萎缩
长期运动功能障碍会导致失用性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肌力下降。瘫痪肢体可能出现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肌肉萎缩进程,改善肢体功能。
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神经电刺激促进神经修复、药物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等。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定期复查脊髓功能评估恢复情况,必要时考虑手术解除压迫或干细胞治疗等新型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