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恢复期需注意血压管理、康复训练、药物规范使用、饮食调整及情绪调节。恢复期护理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干预。
1、血压管理
每日定时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波动或剧烈活动导致血压骤升。高血压是脑溢血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需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若出现头晕、恶心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2、康复训练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或吞咽训练。早期介入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使用康复器械如平衡训练仪时需专人陪护,避免跌倒。
3、药物规范使用
严格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脑循环药物如尼莫地平片等。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若需合并使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避免相互作用。
4、饮食调整
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可选择燕麦、西蓝花等食物。吞咽障碍者需将食物制成糊状,进食时保持坐位,避免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
5、情绪调节
脑溢血后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可通过音乐疗法、正念训练缓解心理压力。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必要时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
恢复期需每1-3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恢复情况。注意观察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警惕再出血风险。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泌尿系统感染。戒烟限酒,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逐步恢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