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有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腺鳞癌和类癌。腺癌占比最高,多见于肺外周部位;鳞状细胞癌多与吸烟相关;大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腺鳞癌兼具两种成分;类癌生长相对缓慢。
1、腺癌
腺癌是周围型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半数以上。肿瘤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腺体细胞,常见于肺野周边部位。影像学多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或实性肿块,可伴有胸膜凹陷征。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诊断需依靠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晚期可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代表性药物有吉非替尼片、奥希替尼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
2、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与长期吸烟密切相关,在周围型肺癌中占比仅次于腺癌。肿瘤起源于支气管上皮的鳞状化生区域,病理特征为角化珠和细胞间桥。CT检查常见分叶状肿块伴空洞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咯血、胸痛等症状。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常用药物有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奈达铂注射液等。戒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大细胞癌
大细胞癌属于未分化癌,恶性程度较高但发病率相对较低。病理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多边形肿瘤细胞,缺乏腺癌或鳞癌的分化特征。影像学多显示为快速增大的外周肺肿块,易发生早期转移。临床症状进展较快,可出现呼吸困难、消瘦等表现。治疗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常用化疗药物包括依托泊苷注射液、卡铂注射液等。
4、腺鳞癌
腺鳞癌是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的混合型肿瘤,在周围型肺癌中较为少见。病理诊断需满足每种成分占比超过10%。临床表现兼具两种癌型特点,可能出现咳嗽、咯血及胸痛。治疗方案需根据主要成分制定,通常采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治疗。靶向药物选择需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使用厄洛替尼片、阿法替尼片等。
5、类癌
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相对缓慢但可能分泌激素。在周围型肺癌中占比最低,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肺结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等症状。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通常较好。对于转移性病例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控制症状。
建议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尤其长期吸烟或存在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出现持续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应戒烟并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治疗期间注意预防感染,遵医嘱定期复查。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需由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