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
1、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通常位于胃底和胃体部。这类息肉多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属于良性病变,直径多在5毫米以下。胃底腺息肉表面光滑呈半球形,极少发生恶变。通过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若体积较小且无临床症状,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2、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多继发于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于胃窦部。息肉表面可呈分叶状或绒毛状,直径多在1厘米以内。此类息肉存在一定癌变概率,尤其是直径超过2厘米时。确诊后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较大息肉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处理,术后需定期胃镜复查。
3、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胃黏膜对慢性炎症刺激的反应性增生,常伴随胃溃疡或糜烂性胃炎出现。息肉质地较软,表面可伴有充血或糜烂。治疗需针对原发炎症,如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控制胃炎,同时配合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胃黏膜。多数炎性息肉在炎症消退后可自行缩小或消失。
4、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病理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最高。内镜下可见息肉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常伴有充血或糜烂。所有腺瘤性息肉均需完整切除,术后每6-12个月需进行胃镜随访,监测有无复发或癌变迹象。
5、特殊类型息肉
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胃息肉。这类息肉通常多发且具有家族聚集性,癌变风险显著增高。需进行基因检测和定期胃肠镜监测,必要时需预防性切除较大息肉。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内镜手术和遗传咨询等措施。
发现胃息肉后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蒸蛋等,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等。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完成抗生素疗程。所有胃息肉患者均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变化情况。若出现上腹疼痛加重、呕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