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通常分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3期、慢性肾脏病4-5期三个阶段。肾衰竭分期主要依据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值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估,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治疗策略。
1、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指肾功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快速恶化,肾小球滤过率可骤降至15毫升/分钟以下。常见病因包括严重脱水、药物肾毒性或尿路梗阻,典型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及血肌酐快速上升。此阶段需立即处理原发病,必要时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碳酸氢钠注射液、呋塞米片等。早期干预可逆转肾功能损害。
2、慢性肾脏病3期
慢性肾脏病3期肾小球滤过率降至30-59毫升/分钟,血肌酐值明显升高但尚未达透析标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高血压及轻度代谢性酸中毒,与肾单位进行性纤维化相关。治疗需控制血压血糖,限制蛋白质摄入,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胶囊、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此阶段重点在于延缓疾病进展。
3、慢性肾脏病4-5期
慢性肾脏病4-5期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分钟,伴随严重电解质紊乱和尿毒症症状。患者普遍存在高钾血症、心包炎及神经系统症状,需规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常用药物包括碳酸镧咀嚼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终末期需评估肾移植可行性。此阶段以替代治疗和并发症管理为核心。
肾衰竭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3克以内,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建议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尿量及水肿情况,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指标。出现恶心呕吐或呼吸困难等尿毒症前兆时,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