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监测生命体征、调整喂养方式、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护理不当、院内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医生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氨苄西林钠等。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抗生素使用期间需观察新生儿有无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2、静脉补液
新生儿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容易发生脱水,需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量和速度需根据体重、尿量等指标精确计算,避免输液过量导致心力衰竭。同时需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3、监测生命体征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持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避免使用退热药物。出现呼吸急促、肤色发绀等表现时需警惕脓毒症,必要时进行血培养检查。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有助于评估肾功能状态。
4、调整喂养方式
感染期间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少量多次避免加重胃肠负担。配方奶喂养者应选择低渗透压奶粉,冲调时注意无菌操作。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恢复期逐渐增加喂养量,监测体重增长情况。
5、预防并发症
严重感染可能引发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需定期进行尿常规复查,必要时做肾脏超声排除尿路畸形。出院后需遵医嘱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日常护理中注意会阴部清洁,勤换尿布预防重复感染。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吃奶情况、排尿习惯等变化。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避免着凉加重病情。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奶具定期消毒。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抚触促进消化吸收,但需避免过度刺激。若出现嗜睡、拒奶、尿量减少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复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