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肠易激综合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胃肠疾病,前者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后者为功能性胃肠紊乱。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改变、症状特征及治疗方式。
1、病因差异
克罗恩病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肠道菌群失调,病理表现为透壁性炎症,可累及全消化道。肠易激综合征多与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有关,无器质性病变,检查时肠道黏膜正常。
2、症状特点
克罗恩病常见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可能伴发热、肛周病变,严重时出现肠梗阻或瘘管。肠易激综合征以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排便后症状缓解,无夜间症状,不会导致营养不良。
3、诊断方法
克罗恩病需通过结肠镜活检、小肠影像学检查发现非连续性纵行溃疡和肉芽肿。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基于罗马IV标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血常规、粪便钙卫蛋白等检查通常正常。
4、并发症风险
克罗恩病可能引发肠狭窄、穿孔、营养吸收障碍,长期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肠易激综合征不会造成肠道结构损伤,但可能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5、治疗策略
克罗恩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美沙拉嗪肠溶片、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炎症,严重时需手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调整饮食、缓解压力为主,可短期使用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症状。
患者出现持续腹痛、血便、体重减轻时应及时消化科就诊完善肠镜检查。日常需记录症状触发因素,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保持规律作息。克罗恩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炎症指标和营养状况,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