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锁骨骨折后需要注意固定保护、疼痛管理、活动限制、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锁骨骨折多由外伤导致,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护理。
1、固定保护
使用八字绷带或锁骨固定带限制患侧上肢活动,避免骨折端移位。固定时松紧度需适宜,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有效固定。定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夜间睡眠时保持平卧位,避免压迫患侧。若固定后出现皮肤发紫、麻木等异常,需立即调整或就医。
2、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儿童适用止痛药,禁止自行使用成人镇痛药物。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3-4次缓解肿胀。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时需排除感染可能,应及时复诊。
3、活动限制
骨折后4-6周内避免跑跳、攀爬等剧烈运动,写字、吃饭等轻度活动需用健侧手完成。学校活动课应申请免修,书包重量不宜超过体重的10%。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钟摆运动等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
4、饮食调整
增加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促进骨痂形成,每日补充维生素D3滴剂400IU。多食用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帮助胶原蛋白合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1000-1500毫升。
5、定期复查
骨折后1周、2周、4周分别进行X线复查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骨痂形成延迟、成角畸形等需及时干预。完全愈合通常需6-8周,恢复运动前需经医生评估。愈合期间注意监测双肩是否对称,预防姿势性斜颈等并发症。
家长应每日检查患儿固定装置及皮肤状况,督促保持正确坐卧姿势。恢复期可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需避免热敷过早导致肿胀加重。若患儿出现异常哭闹、拒食或患肢麻木,须立即就医排查血管神经损伤。定期测量双上肢长度差异,超过1厘米需考虑康复矫正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