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发布于 2025/07/03 16:59

老年人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病变、直肠感觉障碍、慢性便秘及直肠脱垂等原因引起。

1、括约肌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肛门内外括约肌的肌纤维数量和弹性下降,收缩力减弱。盆底肌肉松弛会导致控便能力降低,尤其在腹压增加时易出现漏便。建议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群力量,每日进行3组收缩训练,每组持续10秒。

2、神经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卒中或脊髓损伤可能破坏排便反射弧。神经系统传导异常会使直肠充盈感知迟钝,同时减弱括约肌的自主收缩功能。此类患者常伴有肢体麻木或运动障碍,需通过营养神经药物和电刺激疗法改善神经功能。

3、感觉异常:

直肠黏膜感觉神经末梢退化会导致便意迟钝,粪便堆积至直肠下段时才被察觉。长期直肠扩张使括约肌处于疲劳状态,最终引发反射性失禁。生物反馈训练能帮助重建直肠-大脑信号传导,提高对排便冲动的敏感性。

4、便秘继发:

慢性便秘形成的粪块长期压迫直肠壁,导致肠壁神经丛损伤。干硬粪便堵塞后,稀便绕过粪块从括约肌缝隙渗出(溢出性失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5克,配合渗透性通便药物可缓解症状。

5、结构改变:

直肠黏膜脱垂或会阴下降综合征会改变肛管直肠角,削弱括约肌闭合能力。患者在咳嗽或行走时可能出现不自觉漏便,严重者需通过悬吊手术修复盆底解剖结构。

建议老年人保持每日1500毫升饮水量,选择高纤维的燕麦、红薯等主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建立固定排便时间。使用吸水护理垫减少皮肤刺激,坐浴可预防肛周湿疹。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体重下降,需排查直肠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